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抓规划 抓动员 抓协调 抓重点 抓示范 抓宣传

我市围绕目标高效创建“质量强市”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 发布日期:2017-12-25 | 点击次数:

我市以卓越质量引领武汉复兴,把追求卓越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质量共治机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发展思想,下最大气力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以国际化视野汇聚全球质量资源,以全面创新改革引领支撑质量发展,建好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武汉样本”。

2015年11月,武汉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围绕创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创建活动,高效推进,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抓规划,将创建融入中心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专门篇章对“十三五”质量发展作出规划。《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强调要坚持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之路,明确了武汉制造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组织专班起草创建《方案》,数易其稿,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2016、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均强调要大力推进创建。连续两年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区的年度绩效考核。

抓动员,在全市掀起创建热潮

去年5月11日我市召开高规格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并讲话。相关部门按照创建《方案》和动员大会精神,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各区迅速行动,结合区情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全市召开创建动员大会,部署落实创建任务。全市各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创建,营造创建氛围。

抓协调,高效推进创建工作

我市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要求对标看齐,突出质量;扬长补短,以创促建;营造氛围,深入人心。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质量强市工作会、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暨创建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做好创建基础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正视问题,压实责任,补齐短板,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创建任务。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调度会,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次主动向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汇报创建工作,争取指导和支持。质检总局今年3月1日至3日在我市召开全国质量管理工作暨质量提升现场交流会,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肯定。

抓重点,力争创建取得实效

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要求,全市确定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线电缆、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十大质量提升重点行业,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质量状况调查,找准质量通病和短板,实施质量攻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促进质量提升。

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我市已报请省政府向国务院递交建设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市申请。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在全国率先组建地理空间信息、数字家庭、数控机床三个标准联盟。武汉市在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共完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25个,国家标准委批复创建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即将迎接验收。“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科技部和质检总局组织的验收中获得全国最高分。武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被国家旅游局总结为“武汉模式”在全国推广。武汉市救助管理服务标准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作为“全国党建标准化试点单位”也已得到国家标准委初步认可。

积极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东湖高新区创建全国光电子信息知名品牌示范区、武汉经开区创建全国乘用车及零部件知名品牌示范区、临空港经开区创建全国休闲食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已向质检总局报送创建申请,即将进入答辩环节。

加强质量核心能力建设。市政府印发《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建设实施方案》,计划采取“一区三园”形式,建设占地超过三千亩,建成30家以上国家级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年营收突破200亿的检验检测园区,其中国家网络宽带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为服务“双创”,我市在全国首创质量技术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在全市各区创业园区设立16家质量技术服务站。构建“互联网+”质量监管服务体系。建成智慧交管、智慧安监、智慧公交、智慧工地等一批智慧监管平台。初步建立智慧电梯和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信息平台。

抓示范,发挥质量标杆引领作用

在全市树立质量标杆。我市制定示范点建设标准,遴选出涵盖“五大质量”的38个示范点。其中江岸区岱家山工业园设立质量服务站,为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服务的经验,质检总局多次在全国质检工作会上予以肯定,要求进行总结和复制推广。武船、中铁大桥局等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和我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行政审批服务、智慧交管、东湖绿道等示范项目获得质检总局的肯定。

开展学标杆、复制标杆、宣传标杆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到长飞、武船、中铁大桥局、地铁集团等示范点参观学习活动10余次,组织开展质量专家企业行、品牌之旅、质量培训等活动110余次。 岱家山工业园质量服务站工作模式,已在全市进行复制推广。中山大道、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武汉园博园等众多示范项目均以质量全民共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媒体广泛宣传,质量发展惠民生得到市民广泛认同。

抓宣传,营造创建质量强市浓厚氛围

广泛开展质量宣传行动。主要特点是一“大”四“多”,即大投入,多部门、多层次、多媒体、多形式。在主流媒体开辟《质量强市》专栏、发布《每周质量报告》。在城市大型LED屏及出租车顶灯、公交站台广告屏宣传质量强市工作。

在全市公开征集提炼符合我市特点的“城市质量精神”表述语,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形成质量价值共识。

大力开展质量培训教育。各部门组织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培训、质量论坛、质量管理培训班近百场,组织QC小组活动12万人次。

通过扎实工作,我市质量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呈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形成了有力支撑。

声音

质量强市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

武汉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政法研究所所长田祚雄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质量是城市的名片,是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基础,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事关国家声誉,民族形象的大事。

质量强市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如果没有质量强市、质量强县等等,质量强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这项活动能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能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而且可持续,它决定我们建设质量强国。所以,创建工作必须要带有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把质量真正纳入到城市的核心战略中去,形成合力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推动机制,形成“横向倒逼,纵向倒引”的创建组织体系。还要发挥质检部门对质量综合管理的牵头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促进大质量发展。

创建质量强市的意义是让每个城市不断深化对质量发展的认识,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个城市应当提出明确的城市质量发展战略,真正把城市百姓是否满意作为建设质量强市的标志,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建设质量强市的前提,把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作为建设质量强市的目标,把实现先进质量问题作为建设质量强市的引领,各个城市能够加深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认识,进一步地坚定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推动建设质量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不再是问题时,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好不好”就成了关键,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而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矛盾,改善质量供给、提升质量水平无疑是重要抓手,必须要依靠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内涵更为丰富。高质量发展既表现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涉及到制度的成熟化等,联系着整个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速换挡,更是意味着在经济机体的量增加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等质的方面在不断改进或提升。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来带动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市正在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通过建设质量强市,构建符合民生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使我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水平不断跃升,让市民享受有质量的发展成果,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质量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既是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的机遇。 

质量强市战略

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世文

建设质量强市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越快,对发展质量的要求也越高;没有质量保证的发展速度,带来的将不是福祉,而是耗费和风险。武汉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品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质量建设。

建设质量强市,要求城市发展不能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要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通过抓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抓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质量强市建设是抓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标准向导和有力推手。以质量为导向和标准,倒逼市场主体加快淘汰那些质量不高、高耗低效的产业,大力发展高品质、低能耗、高效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迭代产业,不断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少排放的发展新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质量强市,促进民生幸福,制度建设是根本,标准是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我们要通过抓质量考核制度建设和标准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治理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质环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友情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