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市发改委领导班子2011年度述职述廉报告

文章来源: |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次数: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推进项目兴市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完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00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保持了近年来的快速增长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50亿元,增长22.1%,投资总量保持副省级城市第四位;165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8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20元,增长14%,高于全市经济增长水平。委机关建设再上新台阶,获得2006-2010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十一五”时期发展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武汉市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两型机关”建设三年工作先进单位等20多项称号,继续保持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荣誉。

现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将一年来市发改委领导班子履行“一岗双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当好参谋助手

按照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十二五”规划要求,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注重发挥好规划和计划职能,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

1、坚持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

超前谋划对策。2011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我们加强了对经济形势的调查研判,坚持按月、逐季对全市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重点研究,做好监测和预警,提高政策建议的预见性、针对性、时效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突出分析了国内外金融形势、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市影响等问题,策划提出了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等建议,均被市政府主要领导采纳。

深入开展城市综合对比分析。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力度加大对我国不同地区影响呈现不同特点的新情况,我委提出要紧紧抓住当前沿海城市受阻回落的机遇,争取进入同类城市的前三甲。同时,积极拓展对比分析范围和领域,紧扣工业、投资的关键性发展指标,与深圳等城市进行专项对比。并按照唐市长提出的远城区“独立成市”的理念,开展了我市远城区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对比分析。

科学谋划2012年我市发展计划。按照国家、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金融形势基础上,我委提出了按照“三个不低于”,即不低于“十二五”规划、党代会、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不低于全国、全省预期增长水平,不低于同类城市预期增长水平的要求来安排2012年预期目标。按照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确定了主要奋斗目标。

切实强化经济运行的组织调度。针对我市三季度重点指标增长出现回落、部分重点经济运行指标大幅波动的新情况,按照唐市长指示精神,召开了市政府经济运行调度会,通报了各区各部门指标完成情况,分解落实了四季度主要指标要求,实现了重点指标在四季度的回升,为完成全年目标打好了良好基础。

2、做好开局之年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市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高票通过,并获得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奖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优秀奖。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宣传和实施工作,印发了规划纲要单行本,在《长江日报》和政务网站上向社会进行了发布。组织编印了《全市及各区规划纲要汇编》、《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导读》,起草了《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有针对性地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组织各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各区发改委进行了表彰。加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列入编制计划的50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未列入编制计划的5个专项规划,已完成初审衔接,并基本完成报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纳入年度计划和绩效目标,督促推进;对规划所确定的重大事项明确责任对象,落实实施方案,协调推进;对规划所确定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滚动推进。

3、组织开展重大政策和课题研究

围绕战略决策,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组织泛华集团开展《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研究》,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研讨会,联合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形成《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支撑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认真研究分析制约武汉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提供重要参考;深入剖析影响“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十二五”武汉发展的全要素分析报告》。

围绕结构调整,研究提出推进工业投资跨越发展的措施建议,完成《武汉市与同类城市工业投资的比较研究》;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形成《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学布局合理打造大东湖地区产业体系,编制完成《武汉大东湖地区产业布局规划》。

围绕城市功能提升,起草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投资BT项目融资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意见》、《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武汉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的通知》,完成《武汉国际门户枢纽机场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关于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稳步有序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的意见》。

围绕服务业发展,研究起草并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完成了《汉口北市场群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规划》、《高速铁路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关于加快发展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汉正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组织开展《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研究》,编制完成《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规划》,起草完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工作》、《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等调研报告。

围绕“三农”建设,完成了《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营状况调研报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武汉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研究》、《武汉市农业投入及投入机制建设研究》等调研课题。

二、坚持项目兴市,确保投资较快增长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深化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将项目工作作为做好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确保全年投资及项目工作顺利完成。

1、扎实开展投资调度,确保投资进度

贯彻国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信贷、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严控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抓好调度。组织各区各部门分解下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重大项目工作计划,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强力推进,确保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加强投资形势月度监测和季度分析,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投资及重大项目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投资和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跑“部”进京和赴省汇报工作力度。全年争取各类资金约20.3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95个,资金 11.66亿元,武汉经发投集团发行债券5亿元、武汉国资经营公司发行债券3亿元。近年武汉城投、武汉高科、凯迪控股等累计发行企业债券61亿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扩大内需中央投资(一至五批)512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2.8%,已完工435项,完工率达85%。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重点推进的230项市级重大项目中,165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80亿元;策划新的市级重大项目130项,估算总投资3100亿元;新入库项目185项,估算总投资4500亿元,使“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投资总规模增长了15%,进一步巩固了“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准备一批、策划一批”梯度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全市投资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强化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服务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调度。建立健全畅通的工作渠道,通过网上直报、统计报表、实地调研、工作座谈等多种方式,密切跟踪重大项目进展,按月检查、按季通报,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定期召开投资及重大项目调度会,重点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化解重大项目融资难、拆迁慢、审批缓等矛盾,提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措施。

畅通服务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全年办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证书192份,积极为重大项目实施与推进提供快捷、高效服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破解项目融资难瓶颈,促成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武汉地铁集团、光谷金融港等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64亿元,向金融机构推介并落实重大项目融资需求230亿元。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制定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投资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代建制管理,完成了《武汉市财政基本建设资金项目代建制实施细则(修订稿)》。积极开展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制订了《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立项环节实施细则》和《工业项目备案和核准并联审批委内工作流程》,设立了工业项目备案核准并联审批窗口,建立了责权对称、层级清晰的审批流程岗位责任体系,落实了审批岗位职责。在市治庸办组织媒体的暗访中,对我委行政审批工作给予了好评,对项目备案窗口进行了表扬。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城市发展后劲

以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推动高新产业和自主创新发展,引导服务业稳步发展,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根据国家、省以及武汉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方向,加大项目策划报批建设协调力度,增强武汉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天源环保等12个项目争取中央投资4634万元,奥泽电子等13个项目争取省专项资金830万元。积极推进80万吨乙烯、武钢技术改造、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武船双柳基地、山推楚天机械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5万吨,圆满完成2011年我市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组建飘飘食品公司省级食品(肉类)应急保障动员中心和九州通医药国家经济动员中心。

2、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高度重视高新产业重大专项策划和申报,我市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资金占到全省的42%。全年共有武汉中网、武汉天马、武汉新芯等6个项目在信息安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争取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资金2.2亿元,其中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十二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改”项目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另有22个项目列入省光电子和生物专项投资计划,获得245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高技[2011]2753号认定我市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冶南方成为我市第1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生物制品研究院等5个项目被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武汉南瑞、龙安集团等9家企业技术中心获省级认定。积极支持东湖开发区做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形成差异化、错位式发展服务业新布局。支持东湖开发区申报并获批国家财政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进一步加快推进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江岸区、武昌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武汉金融超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武汉阳逻港外贸集装箱水陆捷运系统等10个项目获国家、省两级引导资金1490万元。充分发挥物流引导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向国家和省申报粮食仓储、农产品冷链等物流项目25个,其中16个物流项目获批,落实专项资金3260万元。安排3850万元市现代物流发展扶持资金,支持了九州通、诚通、中百、工贸等24个企业的31个项目,拉动总投资35.7亿元。

四、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积极谋划新一轮改革试验,创新体制机制,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1、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改革试验

精心谋划两型社会建设新思路,“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编制完成“五年行动计划”,确保改革试验工作由启动实施阶段向纵深推进阶段顺利转进。创新碳减排碳交易体制机制,编制了国内首个碳盘查标准,实现了碳排放的可监测、可核查和可报告,试点开展了华中地区首个碳中和交易40万元,交易自愿碳减排指标2万吨,是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全国第四单企业碳中和交易。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从事城市矿产交易的交易所。积极开展两型建设试点,成功入选全国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百步亭社区获批省发改委低碳试点,有序推进新洲区阳逻街、蔡甸区山街、汉南区申报第三批全国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工作。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分解落实到全市22个责任部门,纳入市政府绩效目标管理,严格开展对各区、开发区、市直节能目标责任单位和65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准入机制,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武汉市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办法》。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成了80户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调查,编制印发了《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11年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武汉长利玻璃有限公司利用余热发电节能技改、中百仓储节能改造、江南实业集团绿色照明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16个项目争取中央、省投资或奖励资金7888万元。强化示范带动,启动了武汉市循环经济十大领域重点工程建设,安排资金960万先期支持21个已开工项目;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工程机械再制造为特色的武汉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基地,新创建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等10家循环型企业,对全市25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并授予“清洁生产企业”称号;落实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节水设备认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便民自行车服务站点扩建,全年新增站点100个,投放便民自行车2万辆;积极开展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业推广工作,完成省下达我市164万只的任务。

3、加强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举办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践行”展览,全面回顾三年来的改革试验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汉考察期间,专门参观了两型实践展,对我市的改革试验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积极推进两型创建活动。开展“两型社区”知识讲座500场,举办两型实践活动200多场次,办宣传栏、黑板报1000多期,发放两型社区宣传单及节能知识宣传册20多万份。全市100个创建社区共推广节能灯具8万多只、节水器近2万个、更换环保油烟机3000多台。启动了“两型社会”创新建设系列活动,举办了“武汉市建筑节能技术创新论坛”,邀请了市直有关部门、行业专家、节能环保企业交流建筑节能工作经验。组织举办“‘绿时代’两型置换服务系统启动仪式暨口区首届换客大会”,加速废旧物资的周转效率,提高物品使用效率。启动实施“呵护江城”行动计划,支持指导15个志愿者项目开展环境调查活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着力破解拆迁、融资等困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土地打包融资。对杨春湖综合整治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二期等9个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进行了审查,打包储备土地出让后可用于项目建设资金290亿元。

积极开展BT融资。组织完成了鹦鹉洲长江大桥、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工程等5个BT项目融资建设实施方案的审查,BT融资约108亿元。

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9760.6万元,主要用于供水管网改造、污水收集管网、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7)》、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可研报告和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远城区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完成。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杨泗港过江通道、三阳路公铁合建隧道、四环线、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金家墩客运站扩建、武胜路公交枢纽站等项目前期工作抓紧推进。加快铁路建设,协调解决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滠口货场和舵落口货场、高铁职业技能训练段、化工新城铁路专用线建设、铁路战备码头搬迁等铁路项目建设问题。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启动了一批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各电压等级的城市主配网建设及农村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青山热电厂7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建成投产,关山热电厂燃机扩建工程获省发改委核准。天然气高压外环线完成主管线29公里,长江穿越工程已启动;承接西气东输二线气源的黄陂罗汉寺至江岸平安铺两站一线正式投入运行,江夏安山大型液化天然气储气库已完成工程量70%以上。武汉新港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汉阳锅顶山、东西湖新沟、洪山星火村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顺利,预计年底投入试运行。

3、加强油气资源调度,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中石油、中石化的支持,有效缓解了我市能源供需矛盾,保障了社会稳定。调整天然气市场发展规划,限制燃气汽车和工业用户的用气发展,对现在工业用户要求配备备用能源。建立天然气长效管理机制,按月度下达分行业天然气用气计划,完善天然气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确保了天然气供应紧张时有序合理的气源分配。针对去年11月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我委及时沟通,中石油两次调增了我市供气计划,日增供30万立方米,缓解了供需矛盾。去年10月份的“柴油荒”,我委抓紧与中石化、中石油协调,每日增加3000吨柴油供应量,使我市“油荒”在华中地区率先得到缓解。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水利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1、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全年争取中央和省重点农业水利项目20项,资金2.87亿元,主要用于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农产品质量检验站建设、农业林业血吸虫病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认真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重点实施水毁应急修复工程、大型排涝泵站主引水渠综合整治工程、75~155千瓦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远城区堤防险工险段整险加固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上新台阶。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整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启动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任务,重点推进东西湖区柏泉新镇、四季吉祥,汉南区汉洪生态片,蔡甸区318国道都市农业绿色走廊,江夏区107国道沿线绿色家园生态工程,黄陂区台农民创业园六指新农村示范片和新洲区汪集街新农村生态家园等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重点支持发展万亩茶叶、干鲜果基地,以及东西湖柏泉花卉产业化基地、江夏107国道绿色生态长廊花卉苗木示范基地、新洲旧街林果茶生态板块基地、江夏山坡乡高峰村法桐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增林果茶基地5万亩。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防护林和血防林工程建设,推进沉湖、涨渡湖等重要湿地建设与保护。实施大中型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大中型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围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江夏区万亩头基地和武嘉蔬菜板块基地、蔡甸鲜食莲子基地、东西湖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汉南区济洪蔬菜基地、洪山青菱菜薹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增标准化蔬菜基地15万亩,改扩建标准化养鱼池3.8万亩,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2个。运用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重点支持黄鹤农机、飘飘食品、周黑鸭、高龙等一批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武汉如意种苗高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武汉海南南繁鉴定中心、新洲区及黄陂区小龙虾规模化人工繁育基地、华中禽苗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26%。

4、热心做好移民工作,确保移民安居乐业

以新农村建设为标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在19个移民安置点全部设置公交站点,解决了移民出行难;超标准配置医务室、村民健身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使移民享受到生活新变化;加大投入实施绿化、亮化和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不断改善移民居住环境。设立移民特困求助专项资金270万元,保障困难移民的基本生活,缓解移民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以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为抓手,举办烹饪、制冷、电焊、电工专业培训班,开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26期,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全年共争取各类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162万元。组织编制《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规划2011-2015)》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扶持途径,增强扶持效果,改善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区生产发展、生活安康、生态文明、社会和谐。

七、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和项目实施,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起义门、黎元洪墓、武昌蛇山烈士祠维修等27处辛亥革命文物修缮工程按期完工,“八七”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汉南区人民医院等14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7亿元;参与完成全市医改工作目标,全市4个远城区的61家乡镇卫生院和1848家村卫生室启动基本药物制度,成功创建4个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整体搬迁二期工程项目、市社会福利院综合大楼项目等养老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配合民政部门建成一批区级社会福利院。继续完善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武钢体育中心、洪山区体育中心丰富了市民体育生活,楚河汉街、极地海洋馆提升了城市魅力,长江传媒大厦、市图书城等项目有序推进。

2、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

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1.1亿元。截至年底,下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计划项目55个,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项目30个, 拆迁面积1103.3万平方米,拆迁户数78651户,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圆满完成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11.85万套的建设任务。

3、积极做好企业维稳工作

全力推进7家企业的稳定工作。累计接访72批次,共760余人次,办理企业职工信访件4件。争取社保资金240余万元协调解决了原武汉火柴厂等五家企业近三年新增退休的约150名退休职工进医保问题。认真做好企业及职工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矛盾,竭尽所能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了“两节两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敏感期的安全稳定。

八、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

1、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全省推进“两圈一带”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武汉市域开放开发,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完成汉江流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谋划开发区发展,对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调研,提出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全市省级开发区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考评;组织江岸、口、汉南、汉阳等省级开发区争取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万元。

2、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针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重点,积极跟进国家发改委《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修订工作,争取将更多有利于扩大我市对外开放的项目列入增补申请清单。精心承办中法能效创新解决方案交流论坛,充分利用鄂港经贸洽谈会、台湾周、华创会、湖北-美国周等招商及对外开放宣传活动,策划、引进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利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汉口医院、阳逻中心医院、武汉市三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建设等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办理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30项,涉及进口设备金额达2.3亿美元。

3、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编制完成《武汉市对口援助新疆博乐市总体规划》。启动8个援建项目,重点推进博乐市棚户区改造、第一双语幼儿园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援助资金800万元。引导武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在博开展种子培育、农产品深加工、薰衣草加工等业务,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多次组织各领域专家赴博乐开展水利、城市规划、金融、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援助。多次开展两地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活动。开展了援疆项目和资金审查工作,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了援疆资金的用途和使用程序。

九、抓好干部工作,加强机关建设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机关自身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为创建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多做贡献。

1、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工作

通过五个“狠抓”,即抓责任体系构建、抓优化审批事项流程、抓“对标、学标”和制发公开承诺、抓整体工作推进、抓窗口服务和“一门进出”落实,大力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得过且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庸、懒、散”问题,以“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提升了干部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一流服务。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通过抓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把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贯彻发展和改革的各项工作之中,对涉及重大项目、资金、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均经过委党组会和主任办公会讨论研究,形成决议。全年共召开委党组会9次,主任办公会12次,进一步完善了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有效促进了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了议事质量和水平。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增进领导班子团结的重要途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谈心活动等方式广泛征求班子成员和机关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按照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以开门纳谏、闻过则喜的胸怀虚心听取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

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在任务重、人手少、工作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选派1名处级干部参加市委组织部第34期中青班,4名处级干部参加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高等院校举办的专题研讨班;选派2名处级干部、2名科级干部参加全市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组织机关41名科级干部参加全市“科学发展观”主题培训班。

认真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为增强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历,为干部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选派3名处级干部分别到区属街道办事处和信访部门挂职锻炼,选派2名干部参加市小康工作队,驻新洲区潘塘镇曾岗村开展扶贫工作。

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关心干部成长。通过积极推荐,争取政策,全年共有4名正处级干部提任为副局级市管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交流了2名正处级干部;提拔任用了5名处长、7名调研员、2名副处长;经过全市公开选拔,招录了2名年龄轻、学历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4、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了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联系群众等制度。根据市委和市直机关工委部署,严格按照党内选举工作规定和程序,组织全体党员采取公开推荐、个人自荐及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公推直选方式,充分发挥党内民主,选举产生了我委出席市第12次党代会代表3名,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机关党委、机关纪委领导班子。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制定了《市发改委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方案》和《市发改委党组织党务公开目录》,拓展公开载体,落实公开内容,畅通渠道,进一步发挥民主决策和相互监督的作用。积极开展结对共建,走访慰问江岸区车站街汉景社区、一元街三阳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特困户;捐助2万余元,与新洲区潘塘街曾岗村开展“一帮一”活动,组织40名留守儿童参观武汉市科技馆;争取资金200万元,支持武汉爱帝集团高档生态针织服装生产线升级改造,“三深入三服务”活动广受好评。

5、认真推进依法行政

规范文件清理,对有关征地拆迁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强制规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部门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对已确定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加强工作管理,收集、整理了委机关127位行政执法人员资料,并及时更换了由省法制部门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认真履行回告,对全委受理的9起11人次有关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公开的申请,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全部进行回复。加强法制教育,编写了《市发改系统行政审批业务工作培训资料》,组织委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各区发展改革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依法审批的业务素质。

积极应对行政复议案件。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我委相继接到3件行政复议申请、1件被行政复议和1件行政诉讼案件,这是我委成立以来首次遇到如此集中且数量较多的行政复议案件。通过组织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和法律顾问认真研究分析案情,及时向国家、省发改委及市法制部门请示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办案中向申请人积极宣传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责,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支持,案件审理上反复权衡不同处理方式的利弊得失,妥善处理了案件,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程序,提高了工作人员办案的业务水平。目前,3件行政复议申请,已办理完结,维持原决定;1件被行政复议案,省发改委维持我委原决定;1件行政诉讼案件正在审理中。

6、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将全委承担的绩效指标和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常委会确定的重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加大督办力度,做到有登记、有督办、有通报、有责任人、有追究,督办结果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建立省、市主要领导批示件办理机制,一年来累计对2033件及时跟踪进展,推进了上级决策的迅速落实。认真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承担的106件(其中政协建议案1件)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启动移动办公系统建设,整理文书档案2600件,继续保持机关档案管理省特级称号。强化服务意识,办文办会、打字文印、信访稳定、窗口审批、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车辆调度等事情,无论大小,做到随叫随到,保证了机关有序运转。

7、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涉老政策,全额保障老干工作费用,改善工作环境和更新办公设施。在元旦及春节、“七一”党建之际、红十月中的重阳节,及时开展3次大慰问走访活动。主动热情为老干部提供服务,为4位年满80周岁的老同志上门贺寿,为离休和局级干部办理了优诊转院就诊手续1件,为1位退休干部办理了肾透析重症门诊手续,5位老同志办理了重大急病转院治疗手续及医药费报销手续,上门看望或上医院慰问病号127人次,为老同志服务或办理事项293件次。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坚持组织委离退休干部每月的政治学习或组织生活,全年组织学习或组织生活8次;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较周年知识竞赛答题、黄陂区锦里沟风景区踏青、撰写红色记忆、高唱红色歌曲以及捐献红色档案等活动。我委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工作荣获全市十佳先进集体称号。

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按照中央、省市反腐倡廉工作会议要求,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教育、专项自查及清理等有关工作,较好地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精心部署全年反腐倡廉工作

根据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反腐倡廉大会精神,及时起草并印发了《2011年市发改委反腐倡廉工作要点》,明确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委属各单位及机关各处室全年绩效管理考核。结合全委年度反腐倡廉工作要点和各处室职能,印发了《市发改委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将全委反腐倡廉37项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处室,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强化专业处室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环环相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做到全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了对《廉政准则》和《<廉政准则>实施办法》的学习讨论,并组织知识竞赛巩固学习成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武汉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腐败案警示录,用真实的案例警戒党员干部,确保警钟长鸣。组织机关处以上干部对照《廉政准则》和《<廉政准则>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自查自纠,促使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经过宣传教育月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果,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夯实。

3、认真做好专项监督检查

以专项项目稽察与检查为主线,积极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工作。组织开展了政府投资项目效能监察、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批扩需项目开工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城乡低保、扶贫和民政救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专项检查工作,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规范建设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起到了积极效果。

 


友情连接 >